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报告 > 正文

“沈药无涯论坛”第231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9日 10:08     作者:     来源:     浏览量:[]次

报告时间:2020年12月10日(周四)13:30-16:30

报告地点:南校区图书馆107

主办单位:中药学院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聆听无涯论坛 拓宽学术视野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参加!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向左还是向右:环境病原真菌感染与毒力进化

报告人:王琳淇 研究员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人简介(中文):王琳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A类岗位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任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生物医药组副组长,卫健委“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遗传及分子生物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普通微生物青年委员会主任。近年来的工作主要以系统生物学手段结合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病原真菌致病、耐药和有性生殖介导的毒力进化,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评为该杂志2018年6月期标题研究,两次F1000推荐),eLifeeLifedigest文章,F1000推荐文章,英国BpoD生物医药科普网站推荐文章),PLoS Pathogens(评为PLoS Pathogens标志性研究)和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获得美国微生物学会颁发的“真核细胞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菌物学会颁发的“戴芳澜”优秀青年奖,Faculty of 1000机构颁发的“AFM 1000 Travel Grant”等奖项。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人类病原真菌代表了病原微生物一个重要类群,每年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感染致死率往往在20%以上,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安全。绝大多数人类病原真菌属于环境病原微生物(每年导致约150万人死亡),它们与人类宿主并无紧密的共进化及共生关系,主要栖居于自然生境,进化出了丰富的适应行为(adaptation behaviour)以应对生境环境的动态变化。这些环境病原真菌如何将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应用于致命感染和重要临床性状获得/进化是真菌病原学的核心生物学问题。然而当前对其的研究和理解皆十分匮乏,极大限制了对环境病原真菌诊疗方法的研发。我们以新生隐球菌(环境病原真菌模式菌,年死亡人数>60万)与格特隐球菌(新发环境病原真菌,感染正常人群)为研究材料,揭示真菌环境响应/适应策略对真菌感染与毒力进化的影响,鉴定新型毒力因子与药物靶点,致力发展技术平台将我们的研究转化成以隐球菌诊断、预防和治疗为靶向的临床应用。

报告人照片: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基因调控真菌新天然产物发现及生物合成

报告人:尹文兵 研究员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中文):尹文兵,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首席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真菌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学术带头人。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评审专家,担任国际期刊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和Mycology的副主编,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编委,《菌物研究》编委,担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等多项项目。课题组从事真菌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通用真菌表达系统构建及药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创制。在J. Am. Chem. Soc.Nat. Prod. Rep.Angew. Chem. Int. Edit.Chem. Sci.PLoS Pathog.Mol. Microbiol.Org Lett.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天然产物作为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挖掘发现了大量未开发的沉默或低表达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了激活和探索真菌来源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我们建立了一个集真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真菌遗传操作和合成生物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天然产物挖掘平台。我们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调节基因操纵和重构生物合成途径来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调节基因操纵因子影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我们激活了一系列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描述了超过50种新的结构。通过建立真菌表达系统,我们将能够在工程化的通用真菌宿主中表达各种生物合成基因簇。

报告人照片:


8A79

学术报告三

报告题目:分枝杆菌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

报告人:米凯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中文):米凯霞,课题组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2003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中心和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在中国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实验室,主要从事分枝杆菌抗药分子机制及结核菌潜伏复活机制的研究。回国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先后获得盖茨基金项目、中日项目、中英项目。担任国际SCI刊物"Scientific Reports”的Editor。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传染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空气传播的疾病。结核主要以化疗为主,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结核的流行,成为世界的难题。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完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由于其广谱高效的杀菌活性,是治疗耐药结核的中流砥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天然界不存在喹诺酮抗性基因,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性是由药物靶基因(编码DNA旋转酶和DNA拓扑异构酶IV)的突变和/或细胞壁透性的变化引起的。1988年,首次发现喹诺酮抗性蛋白。米凯霞课题组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结构解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喹诺酮抗性蛋白介导喹诺酮耐药性和促进抗药性突变体产生的机制。

报告人照片:


2D16D

学术报告四

报告题目:特境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报告人:刘 玲 研究员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中文):刘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至今,2011年入选首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2016-2018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交流,2019年任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课题组长,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 Am Chem Soc,Org Lett,Chem Comm,Chem Eur J,ACS Chem Biol,J Org ChemJ Nat Pro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1篇。现任《菌物学报》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青年编委,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博士论坛青年委员会委员。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特殊生境真菌指生存环境独特或生存策略特殊的真菌资源,由于其独特的物种间互作与环境因子的胁迫,经过不断进化形成特殊的代谢和防御系统,从而能产生结构类型新颖、多样,活性广泛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药物研发中不可或缺的优质化合物来源。通过对一株植物内生真菌Pestalotiopsis fici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共获得132个化合物,其中113个为新化合物(包括15个新骨架);有5个新化合物被Nat Prod Rep选为“热点化合物”;3个新骨架被Chem Eur J杂志选为“Cover Picture”;具有显著的抗菌、抗HIV-1及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达30多个;解析了环氧环己二醇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首次阐明了一种由HRPKS合成芳香类聚酮化合物的新策略。

报告人照片:


70C9

学术报告五

报告题目:茯苓难溶性多糖结构表征及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研究

报告人:刘宏伟 研究员 药学教研室主任报告人简介(中文):刘宏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药学教研室主任、岗位教授;长期开展“特殊生境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高效发现、作用机制和生物合成”的系统研究。在国际知名刊物Nat. Commun. Cell Reports、Angew. Chem. Int. Ed.、J. Med. Chem.、Cell Death & Diseases、J. Biol. Chem., Org. Lett.、J. Nat. Prod.等发表通讯/共通讯作者SCI论文11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茯苓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真菌,有“四时神药”之称,其不同部位皆可用药。本研究以白茯苓以及茯苓皮为材料,探究其活性物质基础,并进行抗代谢综合征的活性评价。研究表明,白茯苓水不溶性多糖可以有效改善ob/ob小鼠的糖脂代谢水平。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白茯苓水不溶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肥胖小鼠的代谢综合征。

报告人照片:


7E79

上一条:“沈药无涯论坛”第232讲:暨南大学药学院胡丹研究员学术报告会

下一条:“沈药无涯论坛”第230讲:中国医科大学单风平教授学术报告会

地址:

注册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邮编:110016

通信地址: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 邮编:117004

办公地点:南校区明德楼二楼

研究生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