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微塑料上的有机污染特征和潜在毒性效应
报告时间:2021年5月19日(周三)10:15-11:30
报告地点:线上腾讯会议号103 235 355/线下南校区 第四教学楼204
报 告 人:陈启晴 研究员
主办单位:制药工程学院
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报告人简介(中文):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资助;已发表ES&T、EI、JHM等SCI论文30余篇。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关注水环境中微塑料、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报告人证实了微纳塑料可以改变共存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毒性效应;分析并评估了不同类型和粒径的海洋微塑料上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证明了微塑料具有将这些污染物迁移至海洋生物体内并发生生物富集的能力;并且通过靶标与非靶标分析甄别了野外环境中微塑料上的主要有机污染特征,建立了微塑料“载体”作用的潜在风险的评估方法,为我国塑料垃圾分类处置与管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报告内容简介(中文):
微塑料(microplastic, MP)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受到全球关注,是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前沿热点。从大型塑料碎片形成微塑料的过程较快,而从微塑料的降解至更小颗粒直至矿化的过程极其缓慢,微塑料的预测生命周期为几百到几千年,因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问题。由于微塑料密度较小,且易随水流而改变分布,因而微塑料的污染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毒性效应,本报告将就此展开详细介绍。
此外,微塑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疏水性能,已被证实可以富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由于塑料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往往含有增塑剂、防火剂、抗菌剂、染料等化学组分,而这些添加剂会在塑料降解的过程中释放出来,并随着微塑料的流动而迁移;同时,在天然水体中,微塑料的表面极易被生物膜覆盖,是昆虫产卵、菌藻定植的良好栖居之所。因此,微塑料的多重载体作用已经成为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的一大重要议题。本报告还将重点介绍水环境中微塑料上的生物和化学负载特征,介绍微塑料“载体”作用的潜在风险评估与预测方法等。
报告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