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 博硕导
出生日期:1961年05月09日
所在学院:中药学院
职称:教授
职务:
最高学位:博士学位
所招专业:1007Z2天然药物化学(博士)(暂不招生)、1055药学(硕士)(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暂不招生)、1007Z2天然药物化学(硕士)(暂不招生)
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 1200 号
办公电话:
手机号码:13304282995
E-mail:yling@shutcm.edu.cn
个人情况介绍、概览
杨凌,药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1996年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分别在1993年获得药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药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昭和药科大学任博士后;1999年底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201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经研究员(2000年)、PI(2001)、2010年(二级教授);2017年率团队被引进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年底高票优秀通过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引进人才阶段考核。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代动力学中心主任,精准医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国医药药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学者;中国最早的系统肠道菌群学者之一。2019、2020和2021年度爱斯维尔毒理药理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及世界2020和2021年度2%顶尖科学家。在国内外顶级国际期刊(J Pharm Anal、Coordin Chem Rev、Acta Pharm Sin B、Engineering、Biosens Bioelectron、J. Am. Chem、Nucleic Acids Res、ACS Nano 等)发表论文300余篇,IF大于10分20余篇,IF大于5分7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12000次,H指数52;申请发明超过专利120余项,已获授权70余项;参与了国家药理毒理药物研究指南的制定;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开展药物早期ADME/Tox性质研究,并首先提出理性设计药物代谢酶选择性探针,构建反应表型鉴定的分子工具;认识到种属差异与体内外体系差异严重影响毒性评判,提出从人源性组织器官损伤与毒性评价标准,理性设计开发高选择性探针,建立全新损伤与毒性评价体系。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将其“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带入ESI 1%。
人才称号、社会兼职等
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基金项目承担人和评审人
3.现任NMPA药理学和毒理学咨询委员会委员、CDE首批外聘评审专家
4.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5.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评审专家
6.药监总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7.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8.上海市药代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1)药物代谢;2)精准医学;3)中药毒性研究
主要贡献与研究领域:
1)在药物ADME属性研究领域中,提出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学科概念,发现群体药动学的理论缺陷,提倡个体药物代谢动力学。通过无创监控手段实现整体药动学的连续监控;
2)在药物代谢中,归属药物及其代谢物之间相互转换、该转换关系中以由哪一种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所决定,需要所谓的代谢表型鉴定技术。在该技术中,需要大量的分子工具,我们首创根据代谢酶大分子活性空腔结构,理性设计并主动创新性地人工合成代谢酶底物、抑制剂,研发出多种类型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定性定量的广谱与选择性探针,为优化使药物ADME属性或成药性做出基础创新性贡献;
3)设计脏器组织损伤标志物检测探针,对脏器和组织损伤和药源性毒性评判做出原创性贡献;
纵向项目
1.酯类前体药物再评价与羧酸酯类水解酶作用属性比较的机理研究,819733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