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专业代码:100701)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早在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1981年)和第二批博士点(1984年),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本学科全国排名第4(前三名均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起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70人,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在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300余人。药物化学学科围绕国家创新药物研究整体战略和国际新药研发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确立药物分子合理设计和创新药物研究、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现代药物合成方法研究等3大研究方向,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4个,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正在围绕国家1.1类新药“盐酸川丁特罗”和“盐酸艾咪朵尔”开展系统的临床研究。药物化学学科是我国药学事业创新人才培养、新药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创新药物分子的合理设计与类药性研究
通过分子对接软件和分子探针技术,对一些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构模建、虚拟筛选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设计并合成多种结构类型的新化学实体,开展创新药物分子设计和类药性研究。对已有研究基础的候选药物进行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研究,力争在抗感染、抗肿瘤药物、治疗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取得突破性创新。
方向二:基于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
结合生物计算与系统生物学两种方法,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深入研究PAKs、caspases等的空间结构及与其效应蛋白的作用模式,发现新的效应蛋白,设计有机小分子模拟效应蛋白与PAKs、caspases作用,最终阐明信号通路,发现药物作用新靶点。明确靶点与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位点的结构特征,构建大规模虚拟筛选平台用以发现高效选择性抑制剂。
方向三: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改造与全合成方法研究
采用现代合成技术对天然活性化合物methyl protodioscin、β-hederin、hederacolchiside A1等开展全合成方法、衍生物制备及结构修饰研究,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筛选研究。建立以c-FLIP、HDAC/DNMT、VEGFR等为靶分子的分子水平抗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对天然抗癌有效成分乳香酸、18β-甘草次酸、二氢青蒿素、β-榄香烯、姜黄素等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扩展化学结构上的多样性,建立有效的化学合成和生物转化新方法,进行活性筛选、构效关系分析和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研究。
方向四:现代制药技术及大品种药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开展对现有品种的合成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充分运用不对称催化、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等现代制药技术开展手性药物重要中间体进行不对称合成工艺研究。针对手性药物、前体、中间体,开发新的手性拆分试剂,进行手性分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